中兽药的失落与重启
中兽医药伴随着中国的畜牧业,走过了千年的历史,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经典,现代规模化的养殖,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的养殖理念,由原来的温饱型转向了现在的小康型,原来纯自然的散养方式变成了高密度的集约化饲养,随之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增加了很多疾病;人们对肉蛋奶的不同侧重要求,使育种工作有了很大的片面性,追求特殊的生产性能,也带来了畜禽体质的变化,疾病也随之而生,再加上国际间的品种交流,疾病,成了养殖业第一大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对疾病的防治也出现了五花八门的方法,中兽医药,在这些治疗方法中该不该得到重视,有没有确切的疗效,会不会很恰当的使用中兽医药来辩证的治疗疾病,应该得到国人的充分重视,重启中兽医药在当代畜牧业中对疾病防控的应有地位。
由于西药的引进,西药的优势发挥的淋淋尽致,带来了极大的效益,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作用,西药的滥用,更是与日俱增,物极必反,当西药的使用到了没有节制的时候,西药的带来的问题,受到了质疑,西药真的能解决养殖过程中所有的问题吗?解决不了怎么办?国人都在思考,也都在期待有更好的方法,更希望从老祖宗留下的中兽医药中找到答案,其实,中兽医药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一刻,只不过研究的成果没有得到充分的转化,研究的课题,没有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中兽医药的教育,像中国的中医一样,名存实亡。重启中兽医药的研究与临诊应用,并且大面积推广势在必行。
随着国家对无抗养殖的严格要求,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养殖业对中医中药的认识逐渐重视,但是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可,目前很多养殖企业对中药还有很大的误区,并且对中兽医兽药彻底否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中药治病慢,或者不治病2、中药苦,猪不吃3、中药没有标准,不稳定4、中药要提取,不提取没有科技含量等等问题,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想就以上问题做一个详细说明,当你理解了造成上面原因的同时,对中兽医药会有一个新的认识,会重新燃起你对中兽药的希望。让中兽医药在畜牧业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个误区是中药治病慢,或者不治病,中药治病慢或者不治病的现象是有原因的,首先,目前很多中药使用的“量”是远远不够的,
兽药典里面要求的使用量,远远没有达标,大部分停留在每吨全价料里面添加2公斤以内,达到4公斤的就很少,这样的量能治病吗?(每公斤全价料里面只有2克中药原药,正常的用药量应该是每公斤饲料里有10克中药,距药典要求差距很大)可以很肯定的说:不能,但是大家都在这样做,就形成了中药不治病的概念,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一些兽药企业的误导,一方面兽药企业不懂中药的使用,另一方面兽药企业怕添加量大会增加养殖户的成本,养殖户拒绝使用,就建议这样使用,这是对中药毁灭和误导,为中药的正确使用造成极大的障碍,其次;是兽药企业没有按照药典要求生产,很多产品并不是真实的中药产品,而是随意勾兑的,卖价很低,甚至低于正常生产的成本,这样的中药即使使用量达标也是不会治病的,又一次为中药不治病埋下伏笔。再次,中药的使用,并没有按照中医理论辩证的施治,而是按照西医理论抗菌抗病毒去治疗的,一年四季,没有辨证,没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不讲治法,一味的清热解毒,这样也是不能治病的。把这些不符合中兽医药理论的方法和操作应用到实践中去,中药不治病或者中药治病慢就顺理成章了,对于中兽医药是多么不公平,这就急需要我们去思考我们对中兽医药的认识、做法,寻求正确的认识和做法,重启中兽医药在养殖业中的地位第二个误区是中药苦,猪不吃,这也是一种假象,很大一部分是饲养员代替猪在说话,因为中药在人口感是苦的,所以马上把人的感觉用在猪上,用很肯定的口气为猪代言,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不可否认,中药是有一定味道的,但是并不代表猪不吃,由于气味的改变,猪的采食量减少是正常现象,既使没有加药,改变了饲料的品种,猪也会有一个适应过程,所以不要把中药的味道归结为造成猪采食下降的主要原因,猪是杂食动物,酸甜苦辣都吃,所以我们要从猪的生物学特性上考虑问题,这样就更符合实际,当我们克服了这个心理障碍,用合适的方法,巧妙的把中药用在养猪上,我们获得更大的效益。
第三个误区就是中药没有标注,不稳定,这是对中兽药完全不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就是标准,对每一味中药和每一个配方都做了详细的说明,还做了检测的说明,这个标准,还在不断的更新,不断的完善,怎么能说没有标准呢?还有就是不稳定,不稳定是指每一批的产地不稳定,中药的特点就是产地不一样,功能就有差别,但是严格把关是能够克服这个困难的,不是所有的兽药企业都不负责任的,所以不稳定也不是主要原因,但是,在很多的论文的结尾,还是会补充一句:本实验实际有效,但是原料质量不易控制,这是多大的误导啊,有难度必须克服,但不是拒绝的理由,所以有责任心的动保企业,敢于担当的兽药企业,还是要克服这些简单而不易实现的困难,生产出质量一流的兽药产品,奠定中兽医药在畜牧业中的应有地位。
第四,中药不提取,没有科技含量,这个表面上是成立的,但是要区别对待,对于家禽来说,特殊的消化生理,对粗纤维的消化有一定的障碍,经过提取,会带来很多方便,又可以提高性能,但是,对于猪、牛、羊来说,就没有必要了,中药经过提取,反而是一种资源浪费,因为牛羊本身饲料里就由是大量的粗纤维组成的,中药经过提取,会增加费用,再做成颗粒,又要增加费用,所以没有必要,在牛羊的胃里,是能够对中药做出充分的消化的,对于猪来说,也是一样,猪是杂食动物,对粗纤维也是必须的,猪胃酸性极强,对食物有强大的消化能力,对于中药的消化吸收也是没有障碍的,更何况现在的中药加工更先进,打粉的细度已经达到目以上,这样的纤维细度对消化道有很好的疏通能力,所以要区别对待,不能把疗效和高科技混为一谈,高科技不代表疗效,疗效才是硬道理。广大的养殖朋友们,看问题要看本质,不能被表面的东西所迷惑。
第五,特殊的历史时期,国内的规模化养殖,起步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展很快,但是,中兽医在本阶段的发展,正是青黄不接的时期,一些农业院校原来有的中兽医专业也被撤掉,中医药没有得到重视,深入研究猪病的中兽医人员少之又少,即使有人研究,也停留在牛羊疾病上,对规模化养殖处于认识阶段,高校和研究部门,都进入了高精尖研究,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推广得不到重视,可以说在养猪这个行业里,真正的把中兽医药推广应用的很少,这就造成了中兽医药不被重视的原因,其结果是中兽医药无效的结果。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一个困局,如何突破,需要从基础开始,从生产的需要开始。
重启中兽医药在畜牧业中的必有的作用,需要从最基础的理论开始,首先要注重中医理论的学习与研究,用中医理论去指导中医的实践,用西医的理论指导中药使用,那是南辕北辙。中药的发展,是从实践中来的,也必须得到生产的检验,同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兽医药,首先消除广大养殖户的偏见,得到广大养殖户的支持与配合,才能很快的得到推广应用。
要重启中兽医药的功能和地位,是社会责任,需要行业内的各个部门同心协力,需要专业人士的鼎力相助,兽药企业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兽药企业要带着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协助完善无害化养殖,绿色养殖。为畜牧业带来必要的生产效益和社会效益。
兽药企业要大力转化科研和高效部门的实验成果,不能把一些实验结果仅仅当成数据存放在网盘中,要克服一些操作障碍,应用到生产中过去。为养殖企业创造价值,挽回损失。
生产厂家要实实在在的按照药典去生产,依据药典,合理变动配方组成,技术人员要按照传统的中医理论辩证的去指导用药,去正确引导,各方面齐心协力,一定会找回中兽医药的合理地位。
转载请注明:http://www.iparentsbook.com/sysc/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