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成为抗生素的替代者安徽农业大学涂
自Moore等在年首次报道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能明显提高肉鸡日增重,美国FDA在年正式批准在饲料中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已经为世界各国的畜禽养殖业广泛使用。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抗生素的确在动物疾病防治、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动物生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它被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在动物养殖中,行业对抗生素的依赖性逐渐上升,超限额、超品种使用的现象广泛存在,许多养殖者并不是出于必需的疾病防治需要,而仅仅是为了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畜禽日增重而过多使用抗生素。这些不恰当的行为使得畜禽产品中抗生素残留指标日益升高,食品安全受到影响,间接危害人类健康。如何解决抗生素滥用,减少抗生素残留,成为了养殖业甚至全人类关心的问题。无抗养殖和抗生素替代应运而生。
相比其他国家,中国畜禽养殖对抗生素的应用更为普遍。据统计,每年共计有21万吨抗生素原料在中国产生,其中有9.7万吨用于畜禽养殖,比例接近一半。这一情况的产生有其客观的原因。中国的畜牧养殖可谓历史悠久,但真正成为一个成熟的行业并开始发展,是近些年的事情。由于从业人员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国内行业起步时间较晚,我国的畜牧行业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中国的生猪养殖行业直到年才有逐渐成熟的迹象,饲料行业时至今日依然在经历着淘汰整合,兽药行业中制假售假、滥用抗生素的现象依然存在,亟待整治。
在养殖行业的新时代,绿色、健康、无抗成为人们的追求,抗生素替代品的研发成为攻关重点,谁会成为这一难关的攻克者?谁会成为抗生素的替代者?这一切都等待着有识之士的突破与贡献。本月,涂健副教授解读兽药行业,为您释疑。
涂健,安徽农业大学副教授,硕导,中国农业大学博士,一直从事动物疫病病理与生物防治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病理学分会理事,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实验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兽医病理生物学与疫病防控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综合办公室主任,安徽省病原生物学省级创新团队抗生素替代品研发方向负责人,《生物学杂志》编委。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主创新专项、安徽省重点科技攻关等项目1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编写专著教材10余部。
话题1:行业现状
Q:据了解,您在动物疫病病理与生物防治领域授课多年,并担任兽药企业的技术顾问一职,可以说对行业的学术和应用都了解甚深。在您看来,中国的畜禽养殖行业目前发展到了怎样的程度?行业对抗生素的使用又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A:年英国细菌学家Flemming发现青霉素以来,抗生素因其治疗效果显著、作用机制多样、机体吸收充分、抗菌谱广泛等特点逐渐成为临床用药特别是抗微生物感染方面的首选药物。对畜牧产业来说,随着年美国FDA首次批准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畜牧生产,逐渐开启了“抗生素时代”的序幕,中国的畜牧行业也不可避免的进入了这一时代。随着中国畜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抗生素更多的应用于畜禽生产过程中的饲料环节、养殖环节、疫控环节;抗生素应用于促生长、保健、治疗等已成为目前大多数规模化养殖场的“常规选择”。
话题2:抗生素的危害
Q:养殖业对抗生素十分依赖,不仅用于疾病防治,还用于促生长。过于频繁地使用抗生素,在提高养殖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危害,超级细菌出现、抗生素残留指标高企等,使得人们开始反思对它的使用。综合对行业的认知和在基层养殖一线服务的经验来看,过于频繁地使用抗生素会给普通养殖者带来什么样的损失、危害?会给养殖行业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A:近年来,在基层养殖一线,滥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带来了很多负面问题。一是耐药性,过于频繁地使用或滥用抗生素,加速了畜禽场常发疫病病原体进化,包括耐药基因的传递,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病原体耐药性。兽医病理生物学与疫病防控安徽省重点实验室长期开展不同地区养殖场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监测,惊人地发现从很多因大肠杆菌病死亡畜禽体内分离的大肠杆菌除了粘菌素等新型抗生素高敏外,对常用的阿莫西林、庆大霉素等抗生素都是耐药的。二是畜禽体内微生态环境的破坏及毒副作用,抗生素的滥用会破坏畜禽呼吸道、肠道的菌群结构平衡,常驻益生菌大量被杀死,进而使得常驻有害菌得到生存空间而大量繁殖,造成微生态环境的破坏,诱发呼吸道、肠道疾病。其次,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抗生素或多或少有毒副作用,特别是肝毒性及肾毒性,会带来畜禽体内重要脏器的损伤,当这些问题出现时,基层兽医想到的往往还是使用抗生素抑制这些所谓的“疾病”,殊不知它们就是抗生素带来的,因而引发恶性循环,导致畜禽养殖场疾病的不可控。三是畜产品的抗生素残留,滥用抗生素特别是不严格遵守休药期的规定,会导致其在畜产品中的残留,影响产品的品质和安全,带来公共卫生风险。另一方面,随着国际畜产品贸易的进行,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对我国畜产品设置了针对抗生素残留的“贸易壁垒”,严重影响我国畜产品出口。
话题3:无抗养殖
Q:有人认为,无抗养殖是今后发展的必然方向;有人认为,在把握好程度和频率的前提下,抗生素在畜禽养殖中是可以合理使用的,行业离不开抗生素,真正的无抗养殖不可能实现。对于无抗养殖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您如何看待?
A:对于“无抗养殖”,需要从二个方面展开阐述。首先,随着畜牧产业的发展,特别是人们对畜产品品质和安全的要求,提示兽医工作者对畜禽养殖过程抗生素使用的深度思考,除了抗生素滥用对畜禽带来的危害以外,我们更应该看到畜产品本身作为人类食物的组成部分,必然有它的营养价值,但如果它带来了抗生素的残留,加大了人类疫病防控的难度甚至是风险,这就得不偿失了。丹麦国家电视台《一头药猪》的电视片,开启了欧洲养猪业禁用、限用抗生素的历程,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在畜禽养殖过程中禁用、限用抗生素。今后可以料想的是畜禽养殖环节的抗生素使用限令只会越来越严,禁止在畜禽养殖中使用的抗生素名录只会越来越长,畜牧产业将不可避免的迎来“后抗生素时代”,因此,“无抗养殖”将会是今后畜牧业发展的必要方向,不可逆转。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清楚的意识到,在目前畜牧养殖状态下,我们的抗病育种、疫病防控等技术尚不成熟,更重要的是目前还没有真正找到一种在药效、抗菌谱等方面能与抗生素效果相当的“抗生素替代品”,因此在现阶段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畜牧行业还离不开抗生素,从这个角度说,不应该将抗生素“妖魔化”而忽视其对畜牧产业发展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当然为保障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还是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规范、标准加以控制。
话题4:替抗产品
Q:微生态制剂、抗菌肽、中草药制剂等替抗产品陆续出现,盯准了无抗市场。它们主要由兽药企业研发生产,品质和特点各有不同,对于其真实效用,行业内众说纷纭。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所谓抗生素替代产品主要有哪几种?它们是否能达到替代抗生素的效果?
A:随着畜牧产业“后抗生素时代”的到来,寻找新型抗生素替代品已成为产业需求,也是研究的热点。目前市场上能称之为“抗生素替代品”的主要有微生态制剂、抗菌肽、中草药制剂等,这些产品在畜禽养殖过程中有显著的作用优势,比如微生态制剂是从动物或自然界分离、鉴定或通过生物工程人工组建的有益微生物,经培养、发酵、干燥、加工等特殊工艺制成的含有活菌并用于畜禽的生物制剂或活菌制剂,它在重建肠道微环境、合成或分泌营养与激素类物质、提高饲料转化率、消除粪尿臭味等方面优势明显。抗菌肽指的是一类相对分子质量小于,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阳离子多肽。目前从微生物、动植物中分离出多种抗菌肽,它在抗菌抗病毒、生理活性有效调节、改善饲料适口性、毒副作用小等方面优势明显。中草药制剂是指以天然中草药的药性(阴、阳、寒、凉、温、热)、药味(辛、酸、甘、咸)和畜禽间关系的传统理论为基础,研制的单一或复合型中草药制剂。它在广谱抗菌抗病毒、促进机体恢复、提高机体免疫力、不易产生耐药性等方面优势明显。
这些产品都有自己独特的作用机制和优势,但是也存在缺陷,从它们在畜禽养殖中的应用效果来看,离完全替代抗生素还存在一定差异,在使用范围和效果方面还只能做到部分替代抗生素,在应用过程中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其与抗生素的配合使用来减少抗生素的过度使用。随着对抗生素替代品研究的逐步深入和积累,行业一定能够找到畜禽养殖过程中真正能替代抗生素的产品,要知道即便是拉链替代纽扣也用了将近年的时间。
话题5:替抗研究缘起
Q:科研工作的成本极高,研究者不仅要付出时间成本、资金成本,还要付出大量的精力,而且研发的成功率难以保障,许多人经营多年依然难有所出。投身到抗生素替代品的研发工作,是出于什么考虑?相关项目是从何时开始的?
A: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硕士期间开展的研究主要是畜禽细菌病防控技术,博士期间开展的研究主要是畜禽病毒病的防控技术,随着研究的深入,就越来越意识到“无抗养殖”将会是今后畜牧业发展的必要方向,抗生素替代品的研发和应用则是“无抗养殖”的关键技术保障。兽医病理生物学与疫病防控安徽省重点实验室长期致力于开展动物疫病病理与生物防治的研究,这与先前的研究思路不谋而合,因此我有幸成为重点实验室“抗生素替代品”研发方向的负责人,这也使得研究有了平台依托。早在年,实验室就获得了国家计划的项目资助开展“抗生素替代品”相关研究,其后陆续获得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星火计划项目、省科技攻关项目等经费资助,这使得研究有了经费保障;更庆幸的是,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拥有兽医学国家级特色专业、预防兽医学省级重点学科、动物病理学国家级精品课程,这些条件都为顺利开展“抗生素替代品”研发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话题6:替抗研究坚持
话题解读:
Q:对科研工作而言,最重要的是专注、坚持。在多年枯燥漫长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要日复一日地攻克同一个难关。想要在一个项目中有所成就,就需要多年专注其间,经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忽视外界的纷纷扰扰,沉下心来。如何评价研发道路的多年坚持和固守?在多年工作中会收获什么、舍弃什么?
A:开展科研工作需要的要素包括创新的意识、坚定的信念、严谨的态度、科学的方。在这四个元素中坚定的信念是固守科研工作的动力所在。多年坚持,是因为始终相信研发“抗生素替代品”是畜牧产业研究中的重要组成,也是畜牧产业发展的必然需求,必将拥有光明的未来。至于收获与舍弃,舍弃的可能是相对舒适的生活,但收获的是对畜牧产业发展的执着追求。
话题7:替抗研究延续
Q:抗生素替代品的使用涉及到许多复杂的现实因素,需要研发人员熟知各个领域的客观情况,走出象牙塔,深入基层一线和企业之间。在高校老师、为基层服务的科技使者、兽药企业的技术顾问等多重身份,是否能为研究提供不同的知识来源?与阳光本草等企业的合作是否带来了帮助?
A:“关起门来搞科研”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兽医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走出去,到基层中去、到企业中去、到生产中去,才能获得必要的实践知识,了解产业需求,才能更有针对性的开展研究工作。与阳光本草药业公司等企业的合作带来了机会,能够将知识、技术、成果等快速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和效益,也能从企业那里学到很多的实践知识,这必是一个“双赢”的合作模式。
话题8:替抗研究现状
Q:如今抗生素禁令蓄势待发,无抗养殖日益普及,畜牧养殖者对抗生素替代品的需求日益高涨,正是“用人之时”。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抗菌肽、中草药制剂等替抗产品的应用时间有限,产量有限,能够满足的需求有限,行业渴求品质更优越、效果更稳定的替抗产品。经过这段时间的研发,抗生素替代品开发项目目前进展如何?是否研制出了可以推向市场的成熟产品?
A:兽医病理生物学与疫病防控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早在年就获得了国家计划的项目资助,开展“抗生素替代品”相关研究,到今天已经有接近10年的时间。在这10年中,实验室同步开展动物疫病病理与抗生素替代品研发的两方面研究,这使得实验室研发的抗生素替代品--复合微生态制剂、畜禽源抗菌肽制剂、中兽药制剂等更具有疫病防控功能的针对性。目前实验室已经通过成果转化、专利转让等方式与国内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相信很快行业就能从市场上看到这些成熟的研究成果。
话题9:替抗研究未来
Q:抗生素的市场体量极为庞大。例如年,我国抗生素总使用量约为16.2万吨,其中兽用抗生素约占一半;年我国抗生素市场规模亿元,同比增长8.4%。暂且不论如此庞大的使用量对环境和人畜健康的影响,这一市场的确滋养了数量繁多的药品生产企业,兽药企业也在其中。随着抗生素禁令的扩散普及,抗生素在中国逐渐被逼入墙角,替抗产品有意取而代之。抗生素市场的萎缩必然带来另一个市场的壮大,有人认为随着抗生素生产和使用量的下滑,替抗产品必然会占领这部分市场,成为新的财富增长点。未来,替抗产品大有可为。替抗产品未来的应用前景如何?是否会成为新的市场蓝海?
A:任何一款产品都需要经过市场的考验。随着国家对畜禽用抗生素的限令增加,加之抗生素产品价格的相对透明,抗生素市场必会面对利润缩水、兼并重组等局面,其逐渐萎缩之势已经形成。而替抗产品作为新兴产业,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加速发展是大势所趋,其产业一定是大有可为的;但从具体产品的角度来看,替抗产品是多元化的,很多产品目前尚没有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可能会有“滥竽充数”的产品存在,然而随着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和应用标准的出台,很多所谓的替抗产品会逐步的被迫退出市场,成为市场的“弃儿”。
来源:赛尔畜牧网
内容转载自鍝噷鑳芥牴娌荤櫧鐧滈鍖椾含鐪嬬櫧鐧滈鏁堟灉濂戒笓绉?
转载请注明:http://www.iparentsbook.com/sysc/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