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瘟ldquo野疫苗毒rdquo

(▲点击上图即可查看具体招商详情)

近期,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在《中国畜牧杂志》刊文中提到,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缺失毒株成为我国非洲猪瘟防控中新的污染源和传染源,已形成相当大规模的扩散面和污染面,其危害性不容忽视,大大加剧了我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的复杂性。

当前,非洲猪瘟“野疫苗毒”大行其道,从而造成病毒难发现、难监测、难剔除,这是目前行业面临的非常棘手的新难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仇华吉研究员给出14字方针。

仇华吉:应对非瘟野疫苗毒,要老虎苍蝇同时打、鬼子伪军一起防

中国畜牧杂志、猪e网

非瘟疫情何止18起,大规模扩散面和污染面已形成

近期,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在《中国畜牧杂志》刊文,介绍了年生猪产业发展状况、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

文中提到,年,我国报告非洲猪瘟疫情仅18起,涉及四川、河南、内蒙古、甘肃、重庆、陕西、江苏和云南等省区,但实际疫情要重于报告疫情。非洲猪瘟病毒仍在广泛传播,传染源与污染源并未彻底清除,疫情并未消停。

非洲猪瘟继续流行,小散户成为高风险来源之一,对规模化猪场的生物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环境、农贸市场、屠宰场、无害化处理厂等场所污染面很大,生物安全防控成本剧增,防控工作呈现常态化。

强化和落实卫生消毒等各项生物安全措施,加强对人员、运输工具、物资、饲料(原粮)、食材等可能污染源的控制,可有效降低非洲猪瘟病毒对养殖环境的污染,是遏制非洲猪瘟病毒传播与流行的关键。

此外,研发单位的基因缺失活疫苗毒株进入转基因兽用微生物安全评价的生产性试验环节,并经历了农业农村部兽药评审中心的应急评审。

值得重视的是,释放到田间的非自然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缺失毒株转变成为我国非洲猪瘟防控中面临的新污染源和传染源,已形成相当大规模的扩散面和污染面,其危害性不容忽视,大大加剧了我国非洲猪瘟疫情防控的复杂性。

应对非瘟野疫苗毒:老虎苍蝇同时打、鬼子伪军一起防

当前,在生产实际中已发现某些非洲猪瘟病例的发病速度、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所降低,临床表现趋于缓和。其中一个原因是,养猪产业链采取了相对有效的防控策略,包括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猪群的精细化管理、营养提升、环境改善等等,这些措施显著降低了环境中的病毒载量,同时大大提升了猪群的健康度和抵抗力。

另一个原因是,临床上出现了所谓的非洲猪瘟“野疫苗毒”,也就是业内熟知的“2mL关键技术”(非洲猪瘟“基因缺失疫苗”)。当前“2mL关键技术”大行其道,从而造成病毒难发现、难监测、难剔除,这是目前行业面临的非常棘手的新难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猪传染病研究室主任仇华吉研究员谈到,应对非洲猪瘟“野疫苗毒”要“老虎苍蝇同时打、鬼子伪军一起防”。

一、加强源头控制

有关部门要加强非洲猪瘟疫苗研发的监管,收集和分析“市面上”流行的各种“野疫苗毒”,借助生物信息学手段追溯其源头,要让制造和贩卖非法疫苗祸乱养猪业、坑害养猪人的无良“专家”和不法分子付出沉重代价。

二、做好猪场生物安全防控

实践证明,无论是野毒和“野疫苗毒”,都没有丧失非洲猪瘟病毒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均对高温和干燥同样敏感,能杀灭野毒的消毒剂对“野疫苗毒”同样有效,更不可能像有的人所说的其接触传播途径变成了空气传播,对野毒行之有效的生物安全措施同样适用于“野疫苗毒”。

三、优化检测和监测

“野疫苗毒”潜伏期长,感染后不会很快引起明显临床表现。然而一旦发现猪只表现异常,病毒可能已在猪群中悄然扩散。

因此实验室常规监测非常重要,同时不放过对任何临床异常猪只的检测,不仅要检测病原,还要检测抗体。

病毒也并非完全无法快速检测,只不过是病毒载量偏低,所以检测方法应更加敏感和特异,特别要注意引物和探针与靶标序列是否完全匹配。建议猪场遴选敏感性更高的荧光定量PCR试剂盒。

建议全面采样,尤其是咽拭子比较适合于“野疫苗毒”检测,由于存在间歇排毒情况,需要多次跟踪检测,以筛查“野疫苗毒”感染猪。

最好同时检测抗体,如果呈阳性,表明猪群已经感染1周以上,应全群检测、分类处置。特别是引种时,要同步检测病毒和抗体。

四、发现阳性及时果断处理

如果说非洲猪瘟野毒是“冷血杀手”,那么基因缺失毒株就是“温柔杀手”。

有的猪场检测到病毒核酸,但看到猪群没有表现临床症状,即抱有侥幸心理,宁可信其无(误以为是假阳性),结果“野疫苗毒”是“钝刀子杀人”、“温水煮青蛙”,导致病毒大面积扩散,在应激和混合感染等因素诱发下,造成疫情大范围暴发,最终酿成清场的悲惨结局。

也有的猪场过分执拗于实验室检测,猪群明明已经出现异常现象和感染迹象,却一定要看到PCR检测阳性才肯相信,结果贻误最佳处置时机,致使疫情蔓延。

五、提升猪群健康度

在讨论“野疫苗毒”危害的同时,是不是要反过来想想,如果被“阉割”的病毒都能把你的猪搞得死去活来,是不是应该审视一下猪群的健康状态(特别是环境状况、营养水平、饲养管理情况,比如舍内温度、湿度、昼夜温差、空气质量、饲料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含量、母猪便秘和泪斑比例等)?提升猪群健康度对于“野疫苗毒”的防控更有必要性和实效性。

除了“野疫苗毒”外,临床上也可能存在非洲猪瘟病毒“天然变异株”,其分子特征如何、毒力有无减弱及其与”野疫苗毒”有何关系,尚需专业实验室密切监测和即时评估。

总之,不管是野毒还是人造毒,不管是强毒还是弱毒,都要以零容忍的态度,坚持“老虎苍蝇同时打、鬼子伪军一起防”。

未来,希望我们养猪人能转变养殖理念,建立系统思维、底线思维、风险管理和福利养猪的意识,联合疫病防控专家、生物安全专家、环境控制专家、动物营养专家、繁殖育种专家、猪场管理专家等共同努力,用大健康、防未病的理念提升我国养猪水平,实现养猪业的高质量发展。

版权声明



转载请注明:http://www.iparentsbook.com/syjs/89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