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联大好兽药一例经典猪丹毒防治案例
猪丹毒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明显的形成长丝的倾向。本菌为平直或微弯纤细小杆菌,大小为0.2~0.4微米×0.8~2.5微米。在病料内的细菌,单在、成对或成丛排列,在白细胞内一般成丛存在,在陈旧的肉汤培养物内和慢性病猪的心内膜疣状物中,多呈长丝状,有时很细。本菌对盐腌、火熏、干燥、腐败和日光等自然环境的抵抗力较强。
在病死猪的肝、脾内4℃天,毒力仍然强大。露天放置27天的病死猪肝脏,深埋1.5米天的病猪尸体,12.5%食盐处理并冷藏于4℃天的猪肉中,都可以分离到猪丹毒杆菌。在一般消毒药,如2%福尔马林、l%漂白粉、1%氢氧化钠或5%碳酸中很快死亡。对热的抵抗力较弱,肉汤培养物于50℃经12~20分钟,70℃5分钟即可杀死。本菌的耐酸性较强,猪胃内的酸度不能杀死它,因此可经胃而进入肠道。
1.易感动物
本病主要发生于猪,3-12个月龄最为敏感,哺乳猪亦可发生,牛、羊、狗、马和鸡、鸭、鹅、火鸡、鸽、麻雀、孔雀等也有病例报告。人感染本病时称类丹毒。猪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丹毒易感性降低,但一岁以上的猪甚至基础母猪和哺乳仔猪也有发病死亡的报告。
2.传染源
病猪和病愈猪以及健康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据Word等()和Shuman()报道,除猪外至少可在50种野生哺乳动物(其中约半数是啮齿类)和30种野禽体内分离出丹毒杆菌,在一定条件下这些动物都可成为传染源,牛、马、狗和猫也可成为潜在的带菌者。徐克勤()报道江苏的鸡带菌率为10.96%,鸭为81%,鹅为97%,傅启勇()报道,湖南鸡的带菌率6.1%,水生动物为12.5%-61%,由此可见禽类和水生动物也是应重视的传染源。
3.传播途径
丹毒杆菌主要存在于病猪的心、肾、脾和肝,以心、肾的含菌量最多,主要经粪、尿、唾液和鼻分泌物排出体外。健康带菌猪主要在扁桃体和回盲口的腺体处,也可存在胆囊和骨髓里,健康猪扁桃体的带菌率为24.3%-70.5%。由此可见,病猪场和没发生过猪丹毒的猪场,都可有一定比例的带菌猪(/c-50%)。
4.流行特点
猪丹毒的流行季节具有一定特点,虽然一年四季均发生,但在北方地区,以炎热、多雨季节流行最盛,秋季以后逐渐减少,而在南方地区,往往冬、春季节也可形成流行高潮,本病常为散发性或地方流行传染,有时也发生暴发流行。
5.潜伏期
猪丹毒的潜伏期,人工感染实验,最短24h,长的可达9d,一般3-5d。
临床症状猪丹毒的临床症状与细菌的毒力,猪的抵抗力,免疫状态和自然感染的方式以及应激因素有关,通常可分特急性(闪电型或最急性型)、急性败血性、亚急性(疹块)和慢性四型。潜伏期平均3-5天,短1天,长的延至7天。其中急性败血型和亚急性疹块型,也有表现为慢性多发性关节炎或心内膜炎。
特急性型据我们人工感染实验证实,静脉注射-亿菌/头,注射后24-48h,开始发病,体温高达42℃以上,发病12h后精神沉郁(图2.3.6-4),食欲减少至废绝,颈下、胸腹、背侧出现丹毒性红斑,体温升高时,心音增强,心律-次/min,濒死期高达次/min以上,病初呼吸浅表,增数不明显,后期可达80次/min,一般持续1-2h,躺卧不起,抽搐呈游泳状,鼻孔流出白色泡沫状液体,不久倒毙。
自然感染多为流行初期第一批发病突然死亡的猪,病前无任何症状,前日晚吃食良好,而翌日晨发现猪只死亡,全身皮肤发绀,若群养猪,其他猪相继发病,并有数头死亡。
急性败血型:体温高达42-43℃。高热稽留,结膜充血,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先便秘附有黏液,后期腹泻。严重时呼吸困难、加快。部分猪皮肤发生潮红,继而发紫,以耳、颈、背等部位多见。
亚急性疹块型:体温高达41℃以上。胸腹背肩与四肢等部位皮肤发生疹块,呈方块、菱形(大家常见的),偶呈圆形。初期疹块充血,指压褪色;后期淤血,紫蓝色,压之不褪。
慢性型:由败血型和疹块型转来,也有原发的。关节炎表现关节肿胀,一肢或两肢跛行,严重关节变形。心内膜炎表现为消瘦,全身衰弱,喜静卧、厌走动。皮肤坏死常发于背、肩、耳、蹄、和尾部等。局部皮肤肿胀、隆起、坏死、色黑、干硬、似皮革状。
下图是否似曾相识?
经典案列年9月湖南某地区,头母猪场的养殖户。有为养殖户专托运饲料的车辆,当天该托运车为8个养殖户托运饲料。其中一户猪场猪群突然发烧减料,育肥猪突然死亡5头(该养殖户存栏头育肥猪),经诊断为急性败血型猪丹毒。紧接着有4户发病,3户未发病。调查了解发现未发病的养殖户消毒池能有效使用,对车辆也按照公司要求消毒,人员进出猪舍也跟换了工作服,其中有一户正在做阿莫西林+中草药的保健,发病养殖户的消毒池,以及人员消毒工作都做的不到位。
防治措施发病猪群及时隔离治疗,外环境做好消毒。
全群药物控制:预防:混饲每吨饲料添加莫倍新1kg+联毒克g+肾舒g,连用7日。
治疗:混饲每吨饲料添加莫倍新2kg+联毒克1kg+肾舒1kg,连用7日。(治疗前三天先饮水)。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iparentsbook.com/syjs/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