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病防控秋季猪病高发7大诊断误区,让
这里总有您需要的行业资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记得在文末点赞哦!也欢迎您分享给更多的人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猪病越来越复杂,诊断和防治的难度越来越大,危害越来越重,但是不知道大家想过没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里有没有认为是人为因素?比如误诊。今天我们和大家聊一聊猪病诊治中存在的一些误区。耳朵发蓝=猪蓝耳病?这个观点在前几年更流行,这两年要好很多了。蓝耳病确实会引起猪的耳朵发蓝,但是我们不能仅仅靠耳朵发蓝就说猪得了蓝耳病。猪蓝耳病是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特征是厌食、发热、怀孕后期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幼龄仔猪发生呼吸道症状。也就是说它一个方面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另一方面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实际临床中仅有部分发病猪耳朵发紫(或发蓝);再说了引起猪的耳朵等边缘部位“发蓝”的因素很多,像败血症、呼吸困难、受冷刺激,局部血液循环不畅等均可见到病猪耳朵发蓝。
病原分离=疾病确诊?这个话题争议太大,老张简单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咱们简单的说一个附红体的例子,现在如果检测,猪群附红体的携带率几乎就是%,但是我们能说中国猪群的附红体发病率就是%吗?虽然老张也让有条件的猪场去做实验室检测,因为精准的实验室诊断技术确实能为疾病诊断和防治提供更全面可靠的参考依据,但是只根据病原分离、抗体检测等实验室诊断结果,不结合猪群临床实际表现,就确诊的做法是欠妥的,它极有可能让我们在疾病诊断和防治过程中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从而延误对整个猪群的健康状况的诊断和处理,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疫苗接种=不再发病?现在有一类养猪人认为只要打了疫苗就万事大吉了,但是我们还是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我什么疫苗都做了,猪为什么还发病?”这类的问题。对与这一类问题,现在我们能找到原因有这么多:疫苗质量问题(像储运方法不当,使用方法不当等等);动物健康状况(像免疫抑制、免疫耐受、抗体水平整齐度不够、遗传因素等等);免疫时间太迟,出现了免疫空白期;环境中病原数量过多,超过机体的承受能力;病原血清型太多,所接种的疫苗跟养殖场的血清型不是一种,不同血清型之间的交叉保护率比较低。再深入一点可能就是病原致病基因发生变异,毒力增强;病原靶位受体改变,与相应抗体的亲和力不高。说了这么多原因,大家能明白了吗?疫苗是防控动物一类疾病的必要手段,但绝对不是万能手段。
加量用药=效果更好?这个问题说实话,一是因为过去兽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大家用得不放心,加大剂量使用药物也就成了惯例;再一个因为长期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导致耐药菌株增加,按推荐剂量使用药物有时效果不明显;三是:当前猪病复杂程度加剧,在治疗时过分依赖抗菌药物。我原来就和大家说过,在几年前曾经遇到过,猪得了所谓的高热病,通过超大剂量用药,猪病没治好,把猪都给药死了。
随着农业部GMP、GSP等工作的推进,以及现在兽药监察力度的增加,现在兽药品质肯定会越来越有保证。而且如何科学合理使用药物已经成为事关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头等大事,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予以高度的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联合用药能解决所有问题。例如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大多由病毒、细菌、支原体、寄生虫及饲养管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联合使用药物也只能解决它能解决的那一部分问题,无论如何是替代不了加强饲养管理的,因为粉尘超标、有害气体超标、霉菌毒素中毒、营养不良、饲养密度过大、贼风等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我们确实很难真正控制猪呼吸道疾病。老张认为凡是带“综合征”的问题,顾名思义就应当综合防控,过分依赖药物很有可能让养猪生产“赔了夫人又折兵”。
节约成本=能省则省?这个我就不多说了,只提醒大家一句:“既想马儿快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事绝对不适合养猪。以上是老张和大家的分享,如有不足,还请见谅。
(来源养猪微讲堂)
泰兴九鼎饲料有限公司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iparentsbook.com/syjg/675.html